“社区治理永远在路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纠纷。但是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出于公心、将心比心、行于暖心,总能不断吸引居民加入我们的行列。”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镇泗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俊在短短两年间,以“一个人”的信念、“一类人”的协作、“一群人”的参与,推动一个物业管理几近崩溃的小区新生,通过“三个一”治理实践,探索出一条“邻里共生”的转型路径。
探索打造“熟邻连心”品牌 激发融合自洽内生活力
今年以来,昆山探索打造具有昆山特色的“熟邻连心”品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激发融合自治内生活力。
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达1.4万的新昆山人聚居社区,泗桥社区居民来自全国28个省市,99%为新陆家人,且小区出租率达43%,曾因物业矛盾、环境脏乱、居民归属感弱等问题“名声在外”,被列为苏州市重点帮促对象。
为此,泗桥社区坚持居民主体地位,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搭建居民自治平台,探索建立六方座谈协商议事机制和四方联动工作体系,聚力解决社区治理重点问题和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六方’指社区、物业、物管会、社会组织、党员和居民代表,所有能团结的力量都发动起来。其中,每次座谈居民有10个参与名额,但每位居民只能报一次名,这样我们也就能接触更多居民,听到更多声音。”李俊说,大家每两个月碰一次头,互相了解下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准备做什么,在确保居民知情权的同时,挖掘大量社区能人,凝聚群策群力。
展开剩余74%“四方联动”释放社区治理“乘数效应”。“社区、物业、物管会和志愿者,成为我们居民自治的重要主体。相关人员在哪个楼栋,就成为哪栋楼的楼栋长,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李俊说,由于老物业不作为给居民留下的心理阴影,新物业物业费的收缴成为一个难题。各楼栋长全力发动、你追我赶,最终解开物业矛盾的“死结”,推动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服务”的良性循环。
环境改善后的泗桥社区
打造友好服务场景 用真心诚意拉近城市与新就业群体的距离
“天气这么热,在路边能喝上一杯冰镇绿豆饮,太舒服了。”一位刚领到饮品的快递小哥笑着说。在野马渡文体中心昆山市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的暖“新”警务站,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以及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均可免费领取绿豆饮。
爱心驿站
今年以来,围绕“建设暖‘新’驿站等友好场景110个,服务3.1万新就业群体”年度目标,昆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立足“县域经济标杆”城市特质,整合社会工作、工会、人社等多部门资源,按照“布局提优、设施提标、管理提效、信息提速、服务提质”的“五提”要求,在新就业群体集聚的商业中心、停车场、楼宇、产业园区等周边区域,以“精准化、场景化、融合化”为导向,首批推出27个暖“新”驿站,构建起覆盖工作圈、生活圈、服务圈的驿站网络。
在此基础上,为切实提高服务质效,与暖“新”驿站同步上线的,还有暖“新”地图H5小程序,并在鹿路通APP上线,导入驿站地址、阵地介绍、服务内容、服务评价等,实现一键查询、一键导航功能,涵盖歇脚、饮水、充电、阅读、应急等内容,部分点位增设政策咨询、健康体检等特色服务。下一步,昆山市委社会工作部将联合各区镇及行业管理部门,推动暖“新”服务点位优化升级,逐步纳入暖“新”地图平台。
作为昆山市首个专门面向新就业群体开放并提供定制化服务的警务站,野马渡文体中心广场的暖“新”警务站不仅是服务阵地的创新,更承载着昆山对城市建设者的关怀,让奔波在街头巷尾的劳动者感受到“家”的温馨。此外,这座暖“新”驿站为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关怀”,延伸出了多项实用服务,形成了从“解渴”到“解难”的全方位关怀体系。
彰显志愿服务城市温度 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唱响爱的序曲
在昆山,志愿者就像是爱的“魔法师”,他们以爱为链接,在一个又一个志愿服务项目中集聚资源、找准支点、编织网络,书写一个又一个关于温暖、关于奉献的故事。截至目前,昆山培育志愿服务团队4100多个,拥有注册志愿者56万余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4000万小时,为推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昆山社会治理共同体唱响爱的序曲。
陆家镇YOU爱之家
结合昆山外向型经济结构特点结合昆山外向型经济特点,昆山市委社会工作部围绕“琼花系愿 爱在昆山”志愿服务品牌,探索“社工+志愿”模式为集宿区管理赋能加码,聚焦企业员工的衣食住行及心理需求,链接“政、社、企”各方资源,项目化推动志愿服务进企业,培育“段妈妈志愿服务队”等品牌团队。
昆山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王霞表示,昆山将推动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志愿服务参与更加踊跃、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发展,持续完善志愿者礼遇办法,使群众可感、可及、可参与,让“我奉献、我快乐”成为时代新风。(来源:昆山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于:北京市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